KOSÉ Corporation

Global

Regional Site

香烟袅袅四代传承若初见 2024/07/22 作者: 百货店渠道

  黎晓玲点燃线香,一缕香烟袅袅升起,淡雅的香气在鼻间萦绕。近年来,黎晓玲致力于传承黎氏古法制香、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。在她的努力下,制香、品香、识香的人慢慢地多。

  淮川街道城西社区,罗家坝,小巷宁静悠长。寻香而入,浏阳香韵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。

  公司基地的大门复制了故宫六棱花纹的样式,古朴典雅,门口摆着一座二十四节气屏风,契合着中国古人休养生息的规律。抬头望去,“东方若初”香学馆映入眼帘。

  从其曾祖父一辈算起,黎氏家族就开始从事手工制香行业。而作为第四代传承人,黎晓玲和弟弟黎希肩负起推广家族香道文化的责任,致力于让黎氏制香文化走出浏阳,让世界“香”遇东方之美。

  “香薰瑞烟袅”,熏香是中国古代必不可少的雅致之品。香馆内,各类材料器皿已经备全,黎晓玲为记者现场演示了怎么来制作一款名为“雪中春信”的古法香品。

  黎氏古法制香的工艺流程繁多,分为选料、净料、修制、粗碎、炮制、醇化、配伍、精研、裁香、试香等十余道工序。只见黎晓玲将精确到克数的香粉倒入瓷杯中,再和沉香、肉桂、甘松、木香等十多味香料混合,加水后轻揉慢捻,将它们塑造成一块温润柔软的香泥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醒香过程,再搓成长条,放入制香器中,慢慢碾压,一根根细长的线香就被制作出来了。

  选料、净料、修制、粗碎、炮制、醇化、配伍、精研……在黎晓玲手中,各类原材料经历多道工序,被制成香粉。

  “吱吱吱……”手工制香器缓缓转动,空气中渐渐弥漫着清冷幽香的味道。古法制香不仅是对各种香料的精心调配,更是对制香者耐心的考验,其身心的投入,不亚于一场视觉与嗅觉盛宴的展示。

  “实际上,一款香品从源头到成品,需要半年以上的光景。”黎晓玲说。小时候,她印象最深的经历就是跟着父亲去深山采药、采香料。香药同源,父亲总是拉着她一点点传授制香知识,“这是白芷。”“这是紫苏。”“这是茯苓,你看它的叶子……”

  记忆里的深山,满是土壤和花草树木混合的味道,阳光穿过高大的树冠投射下来,一条条光线,或浓或淡、或粗或细,鸟雀扑棱、虫蛙齐鸣。每走几步,父亲就会招呼她挖掘一种适合的药材。黎晓玲非常喜爱这种生活,制香对她来说有着神秘的吸引力。

  “每次采集很多材料回来后,我们就会洗料、挑选。”黎晓玲说。在天气晴朗的时候,屋后泉水叮咚,父亲拉着她清洗药草,还会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形容每种香料的香味,培养她制香的悟性。

  将材料去芜存精、去害存益,根据主料辅料的特点进行修制、烘焙,再单独密封,装入专用的紫砂壶香窖醇化。黎晓玲会将所有半成的香品统一归置在密闭的地方,她的老家就有一处狭长的地窖,是祖辈们长久用来存储香料和药材的地方。干燥密闭的空间有利于香泥融合,储存时间越久,会让香气更醇和,价值越高。

  经过十余道纯手工工序、大半年的酝酿,香料最终完成蝶变。地窖中漫长流淌的时间是其最后一道宝贵的投入。也只有制香者如此不计微末、久久为功地付出,才能真正赋予手工香品以灵魂,使其成为时光的印记,成为中华文化最美的见证之一。

  香馆内,头顶是暖黄的灯光,窗台夏布微卷,“雪中春信”的香气始终在鼻间萦绕。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,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香炉熏香了。黎家四代传承,也留下了珍贵的南宋香炉、明宣德炉等器皿,陈列在香馆大厅内,古朴而神秘。

  黎晓玲的曾祖父黎福初,出生于1905年,生前以运河船运为业,主要运输中药材、香料、茶叶和帛。在经商期间,他潜心研究各种香料的特性,并幸运地得到了一本宫廷流传出来的《皇家香谱》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他成功调制出两份独特的香方,这些香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黎福初也由此在北运河边成功经营了多家香铺,打下了家族制香的基础,并保存下了许多制香器具。

  经过醒香后,将香泥搓成长条,放入制香器中,慢慢碾压,一根根细长的线香就成型了。

  黎氏古法制香技艺影响着黎氏家族的每一名成员。至黎晓玲的父亲黎书美这一代,因受当时多种因素影响,没有条件再进行传播和推广。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,老人都极力保存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各种香具、器皿,更将古法制香的技艺、步骤深深烙印在心中。每到端午节,亲朋好友们来家中走动时,老人会拿出自制的香囊,人手送一个,驱除蚊虫;乡邻家的孩子夜啼不止,点一根老人自制的安神香,能助一夜好眠……

  不仅如此,黎书美手工制作的签香、线香,多年来一直供应给村上的寺庙。袅袅的香烟和着晨钟暮鼓一起,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慰藉。

  黎氏古法制香代代传承,也代代服务着社会。黎晓玲说,父亲告诉她,这也是香品的价值。“古人传承的香道,实际上不止烧香礼佛、佩戴香包那么简单,传统的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,它不仅是高雅的象征,也是中国经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能达到调养身心、香疗香养的作用。”

  “这也是我的初衷,要让这门香道重新焕发光彩,为世人所用。”黎晓玲说,带着家族传统和期望,她将坚守并传承这门技艺,一往无前。

  坚守,绝非空谈。自2015年起,黎晓玲便开始在北京推广香文化与香道,甚至将黎氏传统制香学院开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。

  “2015年,我在一个日本同行面前暗暗发誓,要争口气,将中国文化香道发扬光大。”黎晓玲回忆,她曾在北京王府井举办过一场文化交流活动,其中有一名日本同行大谈日本香道,说这是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。

  这让黎晓玲很不服气,她从自己家族的古法制香谈起,一直聊到中国香道的历史背景,直言中国香道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,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,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,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,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,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,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。

  “尤其是宋代,它是中国香道史上的黄金时代,许多著名文人如苏洵、苏轼、黄庭坚等,都是制香、赏香、鉴香的高手,黄庭坚还专门写有《香十德》,极言用香之妙。”黎晓玲的侃侃而谈,赢得了对方的赞叹与钦佩。

  但对方话锋一转,“既然这是你们引以为豪的文化,为何如今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大?”

  这一问,让黎晓玲从此下定决心,要将香道传承发扬。交流活动结束后,她立刻回到浏阳老家,重新向父亲学习家族的制香文化。当父亲从一本书中取出那张世代相传的制香古方时,黎晓玲心潮澎湃。接过这张泛黄的古方,仿佛拉近了时间的长河,那种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基业与责任,如今交到了她手中。

  随后,黎晓玲开始深入研究古人的制香知识,梳理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,并总结父亲几十年的实践经验,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制香团队,然后开始组织培训课和沙龙,传播香学之道。这几年,她承办了几千场沙龙,香学的圈子也慢慢变得大,制香、品香、识香的人慢慢地多,上过她课的香学爱好者遍布全国,甚至海外。最令她骄傲的是,华裔“吉祥”在西班牙开设的分院,侨胞“小梨花”在意大利开设的分院,都受到了当地人追捧,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。

  “目前国内外已开设有8家学院、多家香铺。”黎晓玲说,除了推广制香文化和生活方式外,她还开发了上百种充满中华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,分别为香品类、香饰类、香妆类、香生活类、香礼类等五大类别。

  “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人喜欢香道文化,它助力人们热爱生活、感悟人生。”黎晓玲的弟弟黎希也表示,现代人生活、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,但通过品香、闻香,许多人重拾了生活的光彩。

  最让姐弟俩骄傲的是,2023年,黎氏古法制香向市政府递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,“未来,香文化、香生活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、更广泛的推广。”

上一篇:【48812】按次序保养助你美肤(图)

下一篇:【行业深度】2023年中国轻医美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占有率分析 光电、注射类项目市场集中度较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