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OSÉ Corporation

Global

Regional Site

新闻中心

朱德身体一向硬朗为何突然传出离世消息?多年后其女婿透露缘由 2024/12/30 作者: 新闻中心

  世人皆知朱德元帅一生戎马,到了晚年依然健康硬朗,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。然而,1976年7月6日,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却突然离世,让全国人民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。

  多年后的一个夜晚,朱德的女婿刘铮在一次家庭聚会中,无意间道出了岳父离世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。原来,在生命的最后时期,朱德元帅曾经历过一场特殊的外事活动,这次活动成为了压垮这位老人家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  到底是怎样的外事活动?为何会对朱德元帅的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影响?这其中又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故事?

  1976年的年初,北京寒风凛冽。1月8日这天,一个令全国人民悲痛的消息传来: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。这个噩耗对90岁高龄的朱德元帅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

  当天清晨,朱德顾不上寒冷的天气,拄着拐杖就让秘书搀扶着赶往医院。在医院的走廊里,这位与周恩来相识相知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,步履蹒跚地走向病房,为老朋友送上最后一程。

  在场的医护人员回忆说,朱德站在周恩来的遗体前,久久不愿离去。他的双手紧紧扶着床沿,嘴唇颤抖着,却一语不发。直到秘书提醒天气严寒,担心他的身体,这位老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

  但朱德并没有因悲痛而停下工作的脚步。回到家中后,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。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周恩来的离世让以为首的领导班子更需要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。

  朱德的作息更加规律了。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,简单的早饭后就开始批阅文件。秘书们发现,他批阅文件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,字迹也比往常更加力透纸背。

  一天下来,堆在案头的文件总能处理完。有时到了晚上十点多,秘书劝他休息,他总是说:"国家现在正处在困难时期,我们这些老同志更要发挥余热。"

  一位老警卫员回忆,有一次深夜经过朱德的书房,发现灯还亮着。推门一看,只见朱德伏案工作,面前堆满了文件。警卫员轻声提醒已经很晚了,朱德这才抬起头,露出疲惫的笑容说:"再看一会儿,马上就休息。"

  2月的一天,朱德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。会议进行到下午,有人注意到他的脸色有些发白,额头还渗出了汗珠。秘书赶紧递上茶水,却被他轻轻推开,示意不要打扰会议进程。

  直到会议结束,朱德才回到住处。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血压明显升高,建议他卧床休息。但第二天一早,秘书们又看到朱德坐在办公桌前,认真地审阅着各种文件和报告。

  他对前来劝阻的人说了一段话:"周总理走了,现在的工作不能停。我虽然年纪大了,但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到底。"

  就这样,从寒冬到初春,朱德从始至终保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。90岁的高龄,丝毫没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。但是,日复一日的操劳,还是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。到了1976年的初夏,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已然浮现了明显的警讯。

  1976年6月21日这天,北京的天气异常闷热。朱德的日程表上安排了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:会见澳大利亚总理。这次会见原本定在上午九点,朱德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就准备就绪。

  然而这天一早,朱德就感到身体格外不适。他的贴身警卫发现,老人家的面色有些发白,走路时的脚步也不如往常稳健。康克清和朱敏都劝他取消会见,让其他领导同志代为接待。

  "不行,这是国家的外事活动,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影响两国关系。"朱德摆摆手,坚持要去会见大厅。

  按照原定计划,朱德早早来到了人民大会堂。他穿着整洁的中山装,坐在会见厅的沙发上等待澳方代表团的到来。会见厅里开着空调,温度很低。

  可是九点过去了,澳方代表团却迟迟未到。秘书打电话询问,才得知澳方因故临时推迟了会面时间。但这一条消息由于沟通环节出了问题,竟然没有及时通知到朱德这边。

  就这样,朱德一直在寒冷的空调房里等待。他的警卫想要调高空调温度,却被朱德制止了:"不用调,一会儿客人来了还要重新调,多麻烦。"

  整整一个小时后,澳方代表团才姗姗来迟。朱德立即打起精神,站起身来迎接。在近一个小时的会见过程中,朱德从始至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情况,与澳大利亚总理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。

  从会见照片上看,朱德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,完全看不出身体的不适。他还特意用英语说了几句问候语,让澳方代表团感到十分意外和感动。

  但是,等会见结束回到家中,朱德的身体健康情况迅速恶化。他开始发烧,还伴随着剧烈的咳嗽。医生赶来诊断,发现他不仅感冒发烧,还有肺部感染的迹象。

  原来,那天在冷气房里久坐,又年事已高的朱德,非常容易就受了凉。再加上会见时的精神紧张,让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。

  康克清后来告诉女儿朱敏:"你父亲这一辈子,从来就没因为自己的事情耽误过工作。这次如果早知道要等这么久,我们肯定要坚持取消会见。"

  这次意外的等候,成为了压垮朱德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当晚,他的病情急转直下,不得不住进了医院。尽管如此,朱德对这次因等候而导致的不适只字未提,还安慰前来看望的工作人员说:"这不怪任何人,外事工作就是这样,有时候难免会有些意外情况。"

  而这次会见,竟成为了朱德生命中最后一次外事活动。在此之后,他再也没能走出病房,参加任何公务活动。

  住进医院后的朱德,仍就保持着一贯的作风。每天早上,他都要求秘书把当天的《人民日报》送到床头。虽然医生再三叮嘱要多休息,但他总是说:"看看报纸不会耽误休息。"

  一天早上,秘书按照惯例送来报纸,发现朱德正在翻看前一天的社论。只见他用铅笔在报纸上做了不少标注,旁边还放着几张写满字的纸。秘书仔细一看,上面记录着朱德对文章的一些思考。

  有一位老战友专门送来一盆兰花,摆在病房的窗台上。这盆兰花品种特殊,是从四川老家移植过来的。朱德见到这盆兰花,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,对前来探望的战友说:"这兰花,和咱们当年在井冈山看到的一模一样。"

  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回忆,朱德虽然病重,但从不麻烦别人。有时护士来查房,他还会主动询问其他病人的情况。有一次,隔壁病房的一位老干部病情加重,朱德还特意让秘书去问候。

  每天清晨,朱德都坚持要求秘书念一段重要文件或者新闻。有时身体实在不适,他就闭着眼睛静静听着。秘书见他疲惫,想要停下来,却总是被他轻轻摇手示意继续。

  一天下午,一位老战友来探望,带来了一份关于农业生产的简报。朱德立即来了精神,详细地询问了农村的情况。当听说某地出现了旱情,他还特意叮嘱要及时组织抗旱。

  病房里常常能听到电话铃声。全国各地的老同志们得知朱德住院,纷纷打来电话问候。朱德总是让秘书转达他的谢意,并嘱咐大家别专程来北京看望,要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。

  有一天,秘书发现朱德在病床上写着什么。走近一看,原来是在写"革命到底"这四个字。这是他一生的信念,即使在病榻上也不忘记。秘书想要收起纸笔,却被朱德拦住了:"让我再写几个字。"

  医生们都被朱德的意志力所感动。即使在最难受的时候,他也从不抱怨,总是微笑着对医护人员说:"麻烦你们了。"一位老护士回忆说,她照顾过很多高级干部,但从没见过像朱德这样平和的病人。

  病房的窗外,那盆兰花依然在静静开放。每当有阳光照进来的时候,朱德就让人把窗帘拉开,看着这盆来自故乡的兰花。有时,他会让秘书念一些关于四川的材料,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。

  但随着时间推移,朱德的病情却在持续恶化。尽管如此,每当战友们打来电话,他总是说:"别担心,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。"可是,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,说话也慢慢变得少了。

  7月4日这天,北京的天气闷热异常。朱德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,医生们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。朱敏接到通知后,立刻赶到了医院。

  走进病房的那一刻,朱敏看到父亲正用尽全力睁大眼睛。老人家的目光异常清澈,似乎还想对女儿交代些什么。病床旁边,那盆从四川带来的兰花依然在静静开放,散发着淡淡的幽香。

  朱敏轻轻握住父亲的手,轻声说道:"爸,您有什么要交代的吗?"朱德动了动嘴唇,用微弱的声音说:"要听党的话......"

  这时候,康克清也赶到了病房。她看到丈夫的状况,立即让人把病房的窗帘拉开,让阳光照进来。朱德一生喜欢光明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也应该沐浴在阳光下。

  朱敏知道父亲一生为党为国操劳,即使在病榻上也始终牵挂着国家大事。她握着父亲的手说:"爸,您放心。我们会听党的话,会为人民服务......"

  朱德点了点头,眼神中流露出欣慰的神情。他用尽力气,又说了一句:"要...艰苦朴素......"这是他一生的写照,也是对子女最重要的嘱托。

  康克清坐在床边,回忆起往事:"你爸爸这一辈子,从来就没给自己和家人要过任何特殊待遇。你还记得小时候,他连给你买一件新衣服都要考虑再三。"

  朱敏点点头,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。有一年春节,她央求父亲买一件新衣服,朱德却说:"现在人民生活还不富裕,我们要带头艰苦朴素。"后来,还是康克清把自己的一件旧衣服改小了给女儿穿。

  这时,朱德突然攥紧了女儿的手,示意要说话。朱敏赶紧凑近,只听父亲断断续续地说:"存折...都交给组织...当作...党费......"

  原来,朱德一直记挂着自己的积蓄。这些钱并不多,都是他的工资节省下来的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还惦记着要把这些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。

  康克清连忙答应:"你放心,我一定按着你的意思办。"朱德这才露出了安心的表情。

  窗外的知了正在鸣叫,夏日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在病床上。朱德的呼吸渐渐微弱,但他始终睁着眼睛,看着身边的亲人。

  朱敏知道,父亲这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,从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私利。临终前的这些嘱托,既是对家人的期望,也是他一生信念的线日凌晨,朱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按照他的遗愿,康克清将他所有的存款都交给了组织,作为一名老党员最后的特殊党费。

  多年后,在一次家庭聚会上,刘铮回忆起与岳父朱德相处的点点滴滴。那是1953年的冬天,刘铮第一次见到这位令人敬仰的岳父。

  "那天我非常紧张,"刘铮说,"没想到岳父正在看报纸,见到我来了,就很自然地站起来,微笑着和我握手。绝对没想象中的威严,反而格外亲切。"

  刘铮记得,朱德的生活极其简朴。在的房间里,除了一张书桌、几把椅子,就是满屋子的书和报纸。有一次,刘铮看到朱德在穿一双补了又补的袜子,康克清想给他买新的,却被他婉言谢绝了。

  "岳父常说,革命胜利了,但是人民生活还不富裕,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艰苦朴素。"刘铮回忆道,"他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,影响了我们一家几代人。"

  在日常生活中,朱德对晚辈要求严格却又充满关爱。刘铮记得有一次,他和朱敏商量要给孩子们买一些进口玩具,朱德知道后说:"孩子们应该从小学会节约,玩具可以买,但要买国产的。"

  朱德特别注重家教。他告诉刘铮,做人要正直,做事要踏实,不能仗着自己是元帅的女婿就摆架子、耍特权。每当看到刘铮工作上有进步,他总会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
  "记得有一次,"刘铮说,"我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做了发言,回来后向岳父汇报工作。他仔细听完,说:'做得不错,但是要记住,说得好不如做得好。'"

  在朱德的书房里,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他伏案工作到深夜的身影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仍就保持着这样的工作习惯。有时秘书劝他休息,他总是说:"革命事业永远不能停步,我们要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"

  刘铮说,朱德最后一次出席的外事活动就是会见澳大利亚总理。那天他明明身体不适,却仍然坚持完成了会见。回到家后,病情急转直下,不得不住进医院。

  "在医院期间,岳父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。"刘铮回忆说,"每天都要看报纸,听取工作汇报。即使在病床上,他也在思考着国家的发展问题。"

  最后的日子里,朱德将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了组织,作为特殊党费。这些钱并不多,都是他平日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。但这个决定,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

  "岳父走后,我们家从始至终保持着他的那些家风家规。"刘铮说,"艰苦朴素、实事求是、为人民服务,这些不仅是口号,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。"

  在刘铮的书房里,至今还保存着一盆兰花,是从朱德病房里的那盆兰花分株培育的。每当看到这盆兰花开放,刘铮就会想起岳父生前的音容笑貌,想起他那些质朴而深刻的教诲。

上一篇:秸秆禁烧对环境有什么污染_焚烧秸秆到底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

下一篇:吉利牛仔定妆照来了配AT胎前照灯定位轻越野源自吉利ICON车型